不断提炼铸刀剑艺术,使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
历史各个时期剑的用料,样式及铸造特点
来源: | 作者:longying | 发布时间: 828天前 | 273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商代中晚期一种曲柄青铜短剑,整体浇铸而成,剑身有脊,剑身与剑柄交接处有类似剑格的突物。西周早期长三角形无格剑。剑腊成长三角形,扁茎有二穿,应为接柄所用。

一、青铜剑时期:夏、商、西周和春秋

商代中晚期一种曲柄青铜短剑,整体浇铸而成,剑身有脊,剑身与剑柄交接处有类似剑格的突物。西周早期长三角形无格剑。剑腊成长三角形,扁茎有二穿,应为接柄所用。

西周早期柳叶形剑。柳叶形扁茎剑,剑体短呈柳叶形,无脊,中央稍隆起;无格,腊与茎呈自然过渡;扁茎,茎上有二穿,应为接柄之用。西周中期柳叶形人面纹短剑。柳叶形人面纹短剑,除在剑身茎部装饰人面纹外,且于基部两面作成凹槽,便于嵌装木柄之用。西周晚期后,剑体相对修长,无格,剑脊为圆棱状不达锋,剑茎为圆柱状,剑首为圆饼形。此类剑为连体合铸,显然不镶接木柄。无格,圆棱脊,圆柱形剑茎至剑首处有相对的小耳各一。

春秋早期和中期,仍以短剑为主,剑身状如柳叶,较为修长,除无格外,剑的结构部位均已出现。这种脊茎相连的结构显然是增加了剑的刺杀时的强度。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,战事频繁,剑得到充分发展。此时的青铜剑以吴国和越国所产者最为上乘。吴越青铜剑的形制较为统一,故有“吴越之剑”“越式剑”之称。剑长一般在40厘米至60厘米之间,各部位结构已基本完备。吴越青铜剑有“三绝”之说,即菱格形暗纹,剑首同心圆及青铜复合技术。可以认为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是吴越青铜剑的鼎盛时期,其制剑技艺以及剑的形制独树一帜,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。

在战国晚期的诸国中,秦国青铜剑以瘦长著称,其形制为剑通长一般在80厘米左右或更长,柳叶形剑身,细而长,锋尖、茎较长,多在18厘米左右。剑格平窄,微凸,扁茎,无首,应为镶装木柄之用。

秦剑被认为是继承和发展春秋战国制剑技艺的产物,其冶炼和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,这个高峰正是青铜剑最后的,也是最辉煌的颠峰。

二、铁剑时期:

始于西汉前期至清朝洋务运动前。秦以后,青铜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,至东汉铁剑开始扮演正统宝剑的角色。中国古代剑的黄金时代,是在西汉中期前一千年左右的时间内,西汉后期,特别是魏晋以后,剑突然迅速地少下去,虽然作为传统兵器一直流传至今,但是其普及程度远不如后来居上的环首刀。铁制铠甲的大量使用,应当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。在此之后,剑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放缓、式微,进入了剑的后期。

魏晋至唐代剑的形象,通过发掘的五代拄剑武士像以及同时期的敦煌壁画,我们发现,从这时候的剑,剑身已呈直尺状,上下宽窄一致,剑身中间仍是突起的剑脊,身与茎之间有较宽大的剑格,这是后期剑的主要特征。

北宋初期剑的真实面貌,剑身与五代时期相比较显得短而厚重、剑锋方而钝,剑脊处有的开有血槽,剑格,上铸有花纹,某些部位还镶嵌宝石,剑首扁平成卷云纹,中间有穿孔。

而之后的元明清元明时期的剑基本上保持了五代以来的形制,外形上都大同小异。剑的形象可以归纳出宝剑的发展趋势,是向直身、细长、轻巧的方向发展,虽然宋代的剑是个例外,显得短而重,但在其它方面还是一致的,这一发展趋势与西汉后期的铁剑保持了连续性。由此也证实了五代以来艺术作品中所提供的剑的形象基本是准确的。

三、钢剑时期:

自清朝以后。宝剑的制式,与后期剑一脉相承。古法的失传,机器的引进,使宝剑行业的制造,与以前有很大的差异。但是我们龙泉宝剑的师傅及大师们借鉴古法和运用现代工业,所制造出来的龙泉宝剑,使国人心目中的传统宝剑,再次散发出璀璨的光彩。